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12月11日,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第10次)暨“中国式现代化与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信阳师范学院校长李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及《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等高校、科研院所、杂志社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近千人齐聚云端,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国战主持会议开幕式,副院长李蕊主持闭幕式。
李俊介绍了信阳师范学院的基本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不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进行论述,而且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作为植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师范学院,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寄托着老区人民“两个更好”的殷切期盼。目前学校正在锚定更名师范大学、申报博士点等中心任务,为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
(信阳师范学院校长李俊 致辞)
韩庆祥回顾了前九届论坛举办情况,着重介绍本届论坛的举办背景和重要意义。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各国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既然是中国式,就更具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围绕深层逻辑来挖,从深层逻辑来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来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是政治逻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现实逻辑,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讲的是现实条件和基本国情;三是理论逻辑,就是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且五大新发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句话”本质特征、内在本质相关;四是时代逻辑,就是对接新时代,对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接中国实现现代化;五是哲学逻辑,从学理上可以概括为主主平等、普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韩庆祥致辞并作主旨报告)
在主旨发言第一阶段,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清华大学艾四林、武汉大学骆郁廷、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陈曙光等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审、《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建刚主持会议发言。
(第一阶段主持人与演讲嘉宾)
专家学者就“中国现代化的启程、推进与重大贡献”“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国际视野”“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历史逻辑”“西方现代性文明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等论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商志晓认为,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中国现代化的启程一般认为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且在新中国之初就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在此前的100多年,中国人被裹挟到现代化进程中却始终没有踏上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的正确路径。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经过了五个重要节点(即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前后、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前后、21世纪10年代之初),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贡献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独特道路。艾四林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坚持”来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胸怀天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宝贵经验,也是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一定要有更大的胸怀、更大的勇气走向世界。骆郁廷认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就是要通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促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就不能不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国际视野问题。要注重“三个结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坚持与当代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要提高“三大站位”,站在人类社会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要回答好“四个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中国探索和中国贡献。陈金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式”是样式、模式和方式,它有比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可以从历史逻辑的视角分析,即:从有限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追求效率的现代化到注重质量的现代化、从追赶型现代化到引领型现代化、从现代化的实践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陈曙光认为,现代性的文明为什么没有产生于中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探索中,我们从西方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民主政治、西方的工业文明去模仿学习,仅是现代化在中国,却不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什么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可以从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超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型国家等三个方面去深入理解。
在主旨发言第二阶段,浙江大学刘同舫、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哲学研究》编辑部周丹、信阳师范学院王建礼等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看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执行秘书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李海青教授主持会议发言。
(第二阶段主持人与演讲嘉宾)
专家学者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南非执政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时代化意义”等论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刘同舫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一是要准确定位和把握共同富裕,稳住底线,防止两极分化,要以解决好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实现由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社会的过渡;二是要理解共同富裕的社会性,即社会主体在物质、精神等方面达到相当高水平,又不排斥个体差异性,反映差异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三是立足社会共同富裕来完善政策体系,向人们提供共同奋斗的机会,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王永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要从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后工业化与中国式工业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崭新发展路径、发展理念、人民立场以及共同富裕目标,强调这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一种新的模式,涵盖了历史探索以及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认识的总和,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和崭新的社会形态。万美容认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要以解决问题为理论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加大工作力度去解决重大问题;二是要善于发现重点问题,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三是要打破思维束缚,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问题本质来进行理论创新。周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需要从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中进行审视,讲清现代化老路是指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发展目标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是从实践主体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王建礼认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划时代的世界意义,可以从中国—南非执政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寻求启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新南非变革与转型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之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特别是中南两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具有常态化、机制化的平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启发意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授在会议总结时强调,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主题,坚持问题导向,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上升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去认识,既遵循了大历史观的学术视野,又关照了现实问题;既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之上,又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统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阐释;既彰显了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高站位,又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阐释的新视域;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问题,又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问题,是一场极有张力、极有价值、极有启示的学术研讨会,对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全国性学术团体,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的下设学会。旨在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和创造性地科学研究,以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繁荣发展。
(会议开毕幕式主持人与总结人)
(供稿:陈杰 审核:唐国战、李蕊)